说到湘西,咱不提《边城》了,来看看这儿的苗画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说到湘西,咱不提《边城》了,来看看这儿的苗画的相关内容:苗画是湘西苗区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一种绘画。鲜亮的色彩散发出诗人一般的浪漫气息,对称的构图使得繁复的图案显得简单直接,它有着诸多美好的寓意。从苗画的主题表达来看,主要是呈现吉祥。画上的图案,都隐喻着美好

苗画是湘西苗区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一种绘画。鲜亮的色彩散发出诗人一般的浪漫气息,对称的构图使得繁复的图案显得简单直接,它有着诸多美好的寓意。

从苗画的主题表达来看,主要是呈现吉祥。画上的图案,都隐喻着美好。苗画本身,就是一种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寄予。苗画中的图案,比如蝴蝶、石榴代表多子多福。

其中,“苗族人将蝴蝶看作自己祖先的母亲,传说枫树被伐其树心变成蝴蝶,蝴蝶与水塘中的水泡相恋诞下十二枚蛋,蛋孵出世界万事万物,其中有一枚孵出苗族祖先姜央。”

牡丹、花瓶代表富贵平安,鱼代表年年有余等等。它的取材广泛,来源于现实中的衣食住行婚丧喜庆等风俗民情以及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等。苗画“重点不在取貌,而在于取神”。

苗画早先是画在衣服上的,苗族姑娘很爱美,她们穿的美丽的衣服,通常是根据苗画的轮廓绣成。姑娘们用自己生产的土布——一般是深蓝色或者黑色,或者用集市上买到的布,请画师在预计要绣花的地方,画好轮廓,然后回家照着画好的轮廓图案来绣,而后,将绣好的图案剪裁,缝好。一般而言,绣花都在袖口,裤脚边上或者围裙上或者胸口。这些图样,就是最初的苗画,为刺绣服务。

苗画在文革中受到不少影响,同时,由于机器生产的冲击,服装上,女人们都很少再有用刺绣、土布自制衣服的,所法大mpa兼职教授何侨以,绣花和苗画都逐渐被摒弃了。

如今,染布、绣花、织布这些工艺逐渐的消失,大山里的村民们,也逐渐踏上了外出打工的旅程。苗画艺术也面临了濒危局面。机绣代替刺绣后,苗画的载体不再限于衣服。有了在纸上、布上进行苗画创作,这使得苗画纯粹的变为了一种观赏作品。

据新闻报道,2009年5月25日,国务院参事、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著名作家冯骥才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宾馆同苗画大师梁德颂第一次会面,这是冯骥才先生平生第一次看到苗画实物和作品,随后他写下《邂逅苗画》一文,从此苗画得到了中国最权威民俗专家的认可。

在《邂逅苗画》一文里,冯骥才描绘道:“苗画是在传统单色绣花样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画种。及至清代末期,一位叫王正义的精通绘画的花垣苗族人,使用白色粉浆直接画在深颜色的布上,代替了古老的'锉本'剪纸,供妇女们直接按画刺绣。这种画在布坯上的刺绣样稿,生动而富于情趣,线条流畅又具有情感,很受欢迎。可是,王正义画得实在太美了,人们不舍得用绣线把这些美丽的线条覆盖。王正义就干脆把白色的线描改成彩绘,不再刺绣,成为一种单纯的布质绘画。用于窗幔、门帘和房中装饰。很快成为苗寨中广受欢迎的民间艺术。王正义的传人为其妻弟秧初新。秧初新擅长将湘西的山花野卉、虫鸟走兽画入画中,更加惹人喜爱。于是在这一带苗区,人们都亲切地称之为'苗画'。”

如今在湘西自治州从事苗画绘画和创作最有成就最为出名的,要数梁永福和梁德颂父子。他们的家在有着四五百年历史的山清水秀的保靖县白合村。梁德颂,这个大山里的农民,他不仅仅是在画苗画,更重要的是,他本身就为着苗画痴迷,被苗画的美倾倒。

梁德颂家里几代人都擅长画画。梁德颂的苗画,如今已经走出湘西,被全国认可。现在一幅苗画,在市场可以卖到几千块钱了。然而,和蜡染、凤凰古城这些人尽皆知的湘西特色相比,苗画的名气并不算大。湘西是一个很美的地方,不止有沉从文笔下的边城,不止有那个天真善良、明眸清亮的翠翠。有更多的神秘而美好的东西等待发掘。苗画就是其一,与之邂逅,美丽惊艳。真心希望这一门艺术,能够得以长久的保留下来并发扬光大。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说到湘西,咱不提《边城》了,来看看这儿的苗画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